发布日期:2025-08-07 01:35 点击次数:54
浥尘伙伴社团
真实、正确、有效的育儿知识讲述者
某官方中小学心理健康账号,经常发一些家长应该如何与青春期孩子沟通的文章。
说不能对抗式说话,要学会沉默、闭嘴,然后要会倾听,最后要会智慧的回应。
比如:我理解你的感受,你希望我怎么帮你,无论怎么样我都爱你。
说实话,我请问大家,你家里如果有个10多岁正值青春期的孩子,你觉得这么做有效果吗?
好,来点实际的。
一个10多岁的女孩化了妆,妈妈对她说:“学生就要有学生的样子!”
女孩很生气,回了句“你根本不懂我”,转头摔门而去。
这个场景我们很熟悉,在实际生活中是常有的事,孩子不听话是正常状态,要是能听话那才奇了怪呢!
但问题是,如果家长说话比较冲,孩子不爱听,那么我们就可以判断为,家长说话不要冲,要温柔说话,于是孩子就一定听话了吗?
这是一个非黑即白、非是即否的二元对立逻辑吗?
显然不是啊!
你对孩子好好说话,他照样不鸟你啊!
请问各位家长,现实是不是这样?
所以你们都上当了!
我可以告诉大家,家长的沟通方式如何,根本就和此类问题没有半毛钱的关系!
请记住,家长父母如何对待孩子,只要不是犯罪级别的虐待伤害能够造成心理创伤的,特别是在孩子12岁之后,其对孩子造成的影响几乎无限趋近于零!
也就是说,父母打骂也好,温柔对待也罢,根本无法影响孩子。
这是我瞎说的吗?
我在以前的文章中曾多次说过,我说话一向有科学实证依据,并且还有合乎逻辑的推理,才敢得出最终结论。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大规模的战争产生了大量的无家可归的孤儿。
这些孤儿中有非常多的双胞胎,包括大量的同卵双胞胎。
而这些孩子,后来就成为了现代行为遗传学研究的科学实证样本。
有多少孩子呢,有超过一百万个,并且前后追踪研究了数十年。
也就是从这个人小的时候一直到老了,一直被科学家们研究观察着。
跟踪研究这些孩子什么呢?
就研究他们是怎么生活的,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最后会变成什么样子。
这些实验并不局限于某个国家或地区的,而是全世界范围,也不分人种。
可以说这么庞大数量的样本已经非常科学了。
最后科学家们得出的结论就是,即使是同卵双胞胎,两个人在不同生活背景和经济条件下的家庭成长,其受原先自身家族基因的影响占比是60%,家庭外部环境影响占比35%,真正的他们实际生活的家庭内影响占比只有不到5%,并且随着孩子年龄增长,这5%慢慢变成了0。
简单地说,就是影响一个人的行为、思维方式、做事等等,主要来自基因影响。
而家里面的影响是微乎其微。
那些觉得家里边带给自己影响较大的人,实际上只是家族基因的影响偏差罢了。
再说得大白话一点,一个基因里自律的孩子,即使放到一个不太自律的家庭中,他照样会自律。
你看看哈利波特就知道了,这也是为什么一个思想正直的孩子,不太会受到家庭风气不好的影响。
有人说了,哈利波特是小说,是假的。
好的,请你走开,你以后不要去看电影,不要去看小说,那些都是假的。
好了,科学实证是这样的,而现实中的事实情况是怎么样的,我相信大家都应该深有体会。
就像前面说的,不管你怎么对孩子说话,孩子不一定听你的,对不对?
当然,我们说,好好和孩子说话,也许他会听进去一点。
但是,一定要记住,这并不是重点,这并不是重点,这并不是重点。
现在的问题是,全网搞心理学的,包括官方机构、学校等,都在强调如何与孩子沟通,教授亲子沟通技巧。
其实他们根本不懂真正的问题所在,只是在一味的猜测和臆想。
我再问大家一个问题,过去我们小的时候,父母对我们讲究过如何沟通吗?
一言不合就上手段,甚至是男女混合双打,难道不是过去的常态吗?
请问在座各位,大家都抑郁了吗,大家都出现心理问题了吗?
所以,亲子沟通不是关键问题,不管你信还是不信。
好了,有人肯定会问,那什么才是关键?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了解一个人从小到大,他的心理发育任务是如何实现完成的。
因为在这里没办法展开太多,可能要讲上好几次课的,所以我只能直接喂结论。
但是说实话,直接喂结论并不能很好地指导大家如何处理好孩子的问题,还是要系统地学习。
实际上,一个孩子,到了3岁之后,最多5岁,就开始被家庭外影响了。
弗洛伊德所讲的理论,主要是指3岁之前的,而很多人却在乱用。
孩子只要开始上幼儿园,他的周围就会多出很多不是家里的人,你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孩子的注意力转向了家庭外。
而到了青春期特别指12岁之后,孩子的心理变化就更趋向于家庭外,受到的影响由家长父母全面转向家庭外部。
这也是孩子们为什么小的时候还挺听话的,但是到12岁之后就不怎么听你的原因。
其实这里面还隐藏了一个问题是很多人不懂的不知道的。
并不是所有的孩子到了青春期都不听父母话的,这个没错吧?
包括过去我们这一辈人,不管父母打骂或不打骂,我们都是很听父母的,是不是?
因此这里面还有一个认同感的问题,而这个认同感的问题,是绝大多数搞教育搞心理都忽略的,因为他们根本就不懂教育和心理。
所以说,家长对待青春期孩子的正确姿势应该是这样子的。
正确看待并引导孩子向家庭外认同。
怎么做?
第一,孩子喜欢一些人或事,你一定要理解,当然你要保证那些是健康的、安全的、三观正确的。
比如一些偶像、一些明星,孩子可以去追。
但是最好是你较早地去引导他认识和学习,比如英雄人物,而不要等孩子自己已经认同了之后你再去干涉,那样是无效的。
比如二次元等等,事后再想改,比登天还难。
第二,保持孩子对父母的部分认同感。
这里边可不是靠所谓的亲子沟通的,而是树立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形象和榜样,要让孩子真正体会到父母的闪光之处。
注意,不是让孩子知道父母生活不易这么简单,而是说父母有父母的优点,让孩子愿意向父母学习。
很多人不懂教育,就乱说让孩子吃苦,还让孩子知道父母很辛苦,这是不对的。
父母很辛苦,吃苦受累,有的孩子不但不认同,反而更反感,现实生活中有没有,难道不是吗?
比如,一个收废品的父亲,孩子嫌他不体面,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
这就是错误的三观,应该怎么办?
应该树立父母在孩子中的高大形象,父母不是对孩子不管不理那么简单的,父母还是有工作要做的。
怎么做呢,接着往下看。
举几个例子吧。
比如父母会做饭,做得非常棒,街坊邻居人人都夸,孩子心里边就知道了,父母有本事,于是就愿意向父母学,这样就会产生认同感。
只要是孩子在青春期向外认同的同时,对父母能够保持有一部分认同感,父母说的话就算不全听,孩子至少也不会顶撞父母。
大家想一想,是不是这个道理呢?
所以为什么我希望大家都要学一学靠谱的真正有效的教育知识和心理学知识呢!
我们现在的社会环境较以往已经发生巨大的变化,导致了很多孩子出现了心理方面的问题。
轻则厌学,重则抑郁,可谓是严重到不能再严重的地步了。
或许大家不知道的是,其实在上个世纪90年代,我们国家就已经出现了大批量的心理问题人员了,自杀率也逐年上升。
在当时就有开设过全国性质的防自杀心理热线了,只是不久之后被迫取消了。
被取消的原因说出来,恐怕大家都会觉得很不可思议。
因为开设热线的专家自己都自杀了!
可见问题的严重性。
而在80、90年代改开之初,我国就引入了大量西方的心理学,因为这类问题越来越多,必须要解决才行。
但是中国人学的都是西方过去过时的理论,并且和中国本土国情并不能完全吻合。
据此可知,我们现在接触到的一些理论和文章,其实都是一知半解,虚假无效内容占了99%之多是毫不夸张的。
这一情况将可能持续很长很长一段时间而无法改变。
大众是迷茫的,接受新事物也许非常困难。
所以我觉得,如果你能看到我写的文章,也算是有缘之人。
如果你点赞关注,那么即使远隔千里之外,缘分也不会断开。
下次我们继续为大家分享靠谱的内容!
【浥尘伙伴社团】
上一篇:俄外交部: 俄方决定对欧盟国家的15家媒体采取限制措施
下一篇:从最能跑到最好用 具身智能如何从技术突破走向产业落地?